
大聯盟投手受傷的原因似乎又多了一項,官方在統計比賽節奏時發現界外球數量達到了空前的比例。 自2017年開始,大聯盟的界外球數量首次超過了界內球,去年界外球佔比達到28.4%(界內球27.2%)。 換句話說,投手大部分的精力都被界外球消耗掉,如果他們每一球都那麼用力投,這就提高了他們受傷的概率。
在1989年,界外球佔比27%,界內球34.3%。 從現今兩邊的消長來看,界內球下降的一個原因是投手的壓制力上升,讓打者揮空的次數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精於選球的打者可以讓投手非常痛苦,例如大都會“7億男”胡安·索托(Juan Soto)。
前道奇投手羅斯·斯特裡普林(Ross Stripling)說:“我這種不擅長讓打者揮空的投手,通常開場都投出最強的球,不像有些投手會把絕招留給第3顆好球。 如果我碰上索托,他會把我最強的幾球打到界外,選掉我的曲球,他一個打席就要用掉我10球,當他第2度進入打擊區時,我就知道慘了,他看過我最好的球,我面對他已經沒有優勢。 ”
小熊投手詹姆斯·泰昂(Jameson Taillon)還記得2017年對決紅人打者喬伊·沃托(Joey Votto),他3度搶到球數領先,但是沃托總計打了15顆界外球都不會出局,最後連續3個打席都是四壞保送,一個人就消耗掉泰昂31球。 “他是故意打界外球的,他這個技能毀了我的先發。”
打者其實也想把球打出去,泰昂與隊友討論過此事,有些人只是看不清楚球,被迫在好球帶出棒以保護自己,看不清楚的原因主要是球速太快了。 大聯盟針對此事修改過一次規則,國聯在1901年開始將界外球認定為好球(美聯1903年),在這之前的賽季,界外球都不會被計入好球,讓特別黏球的打者具有不公平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