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籃球迷會問:「亞洲盃結束了,NBA還沒開始,接下來看什麼籃球賽?」
朋友們,2025年男籃歐錦賽(FIBA EuroBasket 2025),一定要知道!
這是我心目中FIBA體系中最高層級的籃球賽事,被視為籃球界的「歐洲冠軍聯賽」。
毫不誇張地說,從競技角度看,歐錦賽對我的吸引力,甚至超越了當前的NBA、奧運男籃和男籃世界盃。
因為水平接近;因為比賽流暢,那才是真正純粹的籃球賽。
今天凌晨的一場熱身賽,塞爾維亞以106比72大勝斯洛文尼亞,約基奇出場19分鐘拿下10分8籃板4助攻,東契奇出場27分鐘得到17分7籃板4助攻。
以前的歐錦賽是每兩年一屆,現在改為每四年舉行一次。
上一次是在2022年於柏林舉辦(因口罩規定延遲),最終西班牙在決賽擊敗法國奪冠,埃爾南戈麥斯榮獲MVP。
過去六屆比賽中,鬥牛士三度奪冠,實至名歸的歐洲霸主。
但隨著以加索爾兄弟、納瓦羅和魯迪為代表的黃金一代退役,西班牙開始走下坡路,法國和德國強勢崛起。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屆歐錦賽,是2017年斯洛文尼亞擊敗塞爾維亞,德拉季奇狂砍35分……
那時18歲、面容清秀的東契奇入選了最佳陣容。
八年後,盧卡成為斯洛文尼亞無可爭議的領袖,再度率隊征戰。
來聊聊今年的歐錦賽。
小組賽階段:8月27日至9月5日,由塞浦路斯、芬蘭、拉脫維亞與波蘭四國共同主辦。
淘汰賽階段:9月6日至9月14日,集中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進行。
24支參賽隊伍分為4個小組:
A組:塞爾維亞、拉脫維亞、捷克、土耳其、愛沙尼亞、葡萄牙;
B組:德國、立陶宛、黑山、芬蘭、英國、瑞典;
C組:西班牙、希臘、義大利、格魯吉亞、波赫、塞浦路斯;
D組:法國、斯洛文尼亞、波蘭、以色列、比利時、冰島。
組內採單循環賽制,每組前四名晉級16強,A1對B4,A2對B3,如此類推。
最新一期實力榜,塞爾維亞、德國和法國位列前三,接著是立陶宛、拉脫維亞、義大利、土耳其、希臘、芬蘭、斯洛文尼亞……
塞爾維亞作為奪冠最大熱門,派出了約基奇、博格達諾維奇、雷霆托皮奇、熱火約維奇以及奇才中鋒武克切維奇,NBA現役球員多達五人,可謂全歐最豪華陣容。
新科世界盃冠軍德國有施羅德和小瓦格納,土耳其由申京領銜,芬蘭的馬爾卡寧、希臘的字母哥,以及斯洛文尼亞的東契奇……據不完全統計,今夏歐錦賽共有24位NBA球員參賽。
遺憾的是,少林寺第一高僧文班和法國高塔戈貝爾將無法出戰。
但如果你只用NBA球員數量來衡量歐洲隊的實力,只能說明一件事:你不懂歐洲籃球,也不明白FIBA比賽與NBA的差異。
每次看他們比賽,我都忍不住一次次驚嘆,感受團隊的魅力,他們每位球員思考比賽的速度令人讚嘆。
大量無球跑動、傳球時機判斷、防守預判……戰術變化多達五到七個後續選項,球員必須瞬間讀懂防守並做出反應,他們的打法層次太高了。
歐洲內線球員普遍具備高位策應、中遠距離投射及低位單打能力,即使你可能叫不出他們的名字……
如果你看完歐洲盃再去看絕大多數亞洲盃賽事,你可能看不下去……因為雖然都是籃球,但亞洲盃更像是慢動作比賽。
歐洲籃球厲害之處在於,他們都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高端產品。
不只是塞爾維亞、德國這種超強隊伍,連塞浦路斯、冰島也打得非常團隊化。
沒錯,以足球聞名、人口僅40萬的冰島,竟然打進男籃歐錦賽。
坦白說,中國男籃打冰島也有難度,冰島在歐洲預選賽中曾擊敗土耳其和義大利……這是不是顛覆了你的認知?
他們的核心是身披畢爾巴鄂球衣的大中鋒赫利納松。
而之前與中國男籃打熱身賽交手來回的荷蘭男籃,卻未能晉級……
順帶一提,最近熱身賽中,芬蘭大哥馬爾卡寧表現驚人,場均砍下40.3分8.7籃板,投籃命中率68.6%,三分球命中率53.8%。
歐錦賽會有許多你以為的「爆冷」,其實那是你看到NBA球星所在球隊翻車了。
但如果你懂歐洲籃球,那根本不算冷門。
例如斯洛文尼亞屆時輸給波蘭(3年前就輸過)、以色列;希臘被格魯吉亞擊敗,也不算新聞。
我之前說過:如果奧運會12支參賽隊伍不按大洲分配名額,而是自由分組,歐洲隊至少會有8支,亞洲和非洲隊伍將無法入選。
若世界杯32隊也採自由分組,歐洲隊將超過24支。
像擁有祖巴茨、薩里奇、海佐尼亞的傳統強隊克羅地亞,史上首次無緣歐錦賽正賽。
此前祖巴茨甚至一度想招募曼恩成為歸化球員……真是荒謬吧?
這就是歐洲籃球整體水平的恐怖之處,競爭激烈到令人咋舌……
最後再說一句:亞洲隊上一次在奧運會贏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男籃以59比55擊敗德國。
沒錯,就是這麼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