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話題的延續。
兄弟們,我敢打包票,等這屆男籃歐錦賽開始後,網路上必定會有這樣的評論:「中國男籃必須向歐洲籃球學習!」
我年輕時,看到盧比奧、納瓦羅、特奧多西奇那些神乎其技的傳球時,也曾想:「我們的後衛為什麼不能像歐洲人一樣!」
坐在螢幕前的你,或許也會覺得:「美國的個人主義和體能我們學不來,但歐洲的團隊籃球,我們更容易學!」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先把上面這句話劃個重點,帝哥想看看有多少人是這麼認為的。
經歷多了,思考多了,想法也改變了。
歐洲籃球,我們學不來。
這不是叫尤納斯、喬爾傑維奇來當教練,也不是讓我們的教練、球員看幾場歐錦賽就能解決的問題。
如果這麼簡單就能學會,也不用等到2025年了。
超級學霸的學習方式,不是你我能輕易複製的。
為什麼學不來?帝哥來說說籃球之外,更深層的原因。
觀點不一定正確,也不必所有人都認同。
學不來的原因,關乎一個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更關乎歷史與文化。
足球和籃球,是兩項高度社會化的運動,具有強烈的社會歷史性,深植於民族精神與藝術傳統中。
為什麼西班牙足球能踢出tiki-taka風格?
這種集體主義精神與西班牙歷史中強調協作的民族性格高度契合。
為什麼阿根廷奪得世界盃後,解說員會說:「草原上的孤狼,終將戰勝整齊的羊群。」
他們堅信世界處於一片混亂且無邊界的規則之中。
為什麼他們會有馬拉多納和梅西這種風格的球員?
阿根廷人幾乎與所有歐美人不同,他們的個性毫無掩飾,浸潤著濃郁的民族文化與深遠的歷史背景。
為什麼桑巴足球如此華麗且富有創造力?
巴西是一個種族多元、文化多樣、社會經濟極度不平衡的國家。
要巴西人踢出西班牙式足球,實在很難……
回到籃球,也是同樣的邏輯。
歐洲無論強隊或弱隊,怎麼能打出那麼流暢的籃球?只是教練教得好?只是基本功扎實?那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深入思考,背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原因:
例如,歐洲籃球講求流暢與比賽的觀賞性,追求實用中的美感,不拖泥帶水。這是否與歐洲藝術史中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傳統一脈相承?
例如,球員技術動作注重規範與優雅,戰術強調節奏與平衡,是否展現出歐洲人對「美」的執著?
以多次奪得歐錦賽冠軍的西班牙為例。
西班牙文化蘊含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如佛朗明哥舞的節奏感與情感張力、鬥牛運動中的冷靜判斷與瞬間決策,這些是否在西班牙球員的技術風格中有所反映?
還有一點,信仰的因素。
天主教會長期主導西班牙的教育體系,許多早期籃球俱樂部由教會學校或宗教組織創辦,籃球被視為培養青年紀律、道德與集體精神的工具。
再說一個,西班牙是大航海時代的核心國家,歷史上有「無敵艦隊」吧?
航海活動是大冒險,依賴船員精密分工與無條件信任,需要根據風浪、海盜等變數即時調整航線。
籃球運動依賴球員平等分工,這源自航海船員的職能契約傳統。
另外,侵略性與「強盜邏輯」也是打籃球非常需要的。
別忘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為現代體育運動發展奠定基礎,間接影響了歐洲籃球風格的形成。
工廠制度的建立要求每個環節精確協作,機械生產取代了手工業的孤立作業。
這種標準化流程與集體協作模式,深刻影響了歐洲的集體潛意識。
對歐洲教練來說,球場就是一座動態工廠,怎麼傳球、怎麼移動,A在運球時,BCDE怎麼跑位,都有嚴格要求。
比如,德國人的嚴謹……
同時,歐洲歷史上頻繁的戰爭與衝突,催生出對紀律、執行力與團結發展的極致追求。
比如,南斯拉夫的幾個國家。
所以,喬爾傑維奇執教時,中國男籃很多球員都茫然不解。
這是我們能學的嗎?
我們骨子裡就不是那樣的人。
坐在螢幕前的你,可能現在生活在北京、上海、深圳,是城市人。
但嚴格說,我們都是農民的孩子,祖輩基本都是務農的。
農耕文明以土地為生,強調季節規律,這種生產方式深刻塑造了與之相應的體育文化特徵。
「管好自家一畝三分地」、「各掃門前雪」、「保障生產穩定進行」、「風調雨順就好」、「不允許犯錯」……深入融入你我的性格裡。
我們這些思維方式,難道不與講究對抗的團隊運動相違背嗎?
說了這麼多,帝哥想表達的是什麼?不是說我們不適合打籃球、踢足球,而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歐洲籃球的團隊意識,有強烈的社會歷史性。
我們是中國人,有悠久歷史,文化有特殊性,幾千年來很多思維模式根深蒂固。
所以,打符合自己歷史文化傳統、符合球員特質的籃球就好。
比如發揮吃苦耐勞、血性擔當的性格,比如高、快、準。
不用非得學歐洲,不如想辦法去贏歐洲。
這麼多年來,學這學那,反而丟了自己。
多說一句,如果成長經歷像趙維倫這樣,有可能學到歐洲球員的思維。
因為他從小在義大利生活,從小打歐洲體系的籃球,這是特例。
至於接下來的歐錦賽,你就當作欣賞一件「藝術品」就好了。
別天真以為,你家流水線也能真正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