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個社會層面的話題。
不管是看足球還是籃球,你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或不解:
「法國不是歐洲國家嗎?怎麼場上球員比非洲還非洲?」
這篇文章,就專門談談這個話題。
必須指出的是,西非裔黑人運動員普遍擁有較高比例的快肌纖維、較長的四肢與跟腱,還有更高的骨密度。
這些特性有助於提升爆發力和步幅,在短跑、跳躍、籃球等對抗性運動中形成優勢。
而東非高原地區的運動員因長期適應低氧環境,具備更強的心肺功能和慢肌纖維耐力,使他們在中長跑項目中表現優異。
他們更適合參與對抗性運動。
本屆法國男籃12人陣容,看起來幾乎全是黑人球員,例如亞布塞萊、薩爾、庫利巴利、弗朗西斯科……
如果比賽是法國對英國,不熟悉情況的球迷可能會誤以為自己在看非洲盃。
法國男足呢?比賽中也常見11人場上只有一兩名白人球員的情況。
這些球員都不是曬黑的:
姆巴佩父親來自喀麥隆、母親來自阿爾及利亞;楚阿梅尼擁有法國和喀麥隆雙重國籍;登貝萊父親來自馬里,母親來自塞內加爾……
無論籃球還是足球,法國社會正經歷一種微妙的「黑人化」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
主要原因來自法國的歷史殖民關係、移民政策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
1、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法國曾是全球第二大殖民帝國,僅次於大英帝國,其在非洲的殖民地(如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馬里等)為法國帶來大量移民。
2、兩次世界大戰導致法國人口大幅減少,勞動力嚴重不足。戰後法國放寬移民政策,大批非洲移民湧入,填補了勞動力缺口。
例如1946年法國頒布法令,賦予殖民地居民法國公民權,吸引大量非洲黑人移民。
3、1970年代後寬鬆的歸化政策(居住滿5年即可入籍)加速非洲裔球員進入職業體系。
4、法國倡導多元文化。
克萊枫丹等國家級青訓營向全民開放,身體天賦突出的非洲裔球員更易被選拔,黑人球員在速度和爆發力上的優勢明顯更適合足球需求。
5、從出生率來看。
巴黎地區新生兒中黑人占比達60%,阿拉伯裔25%,白人不足15%;全國黑人新生兒比例超過60%,且年輕人口中非洲裔增速最快。
這種結構性變化必然反映在足球等年輕化領域。
非洲裔移民後代因身體素質優越和體育相對公平的上升通道稀缺,更傾向透過足球或籃球改變階層。
打出成績,就能改寫命運。
最後,說點別的。
雖然黑人運動員的加入確實為法國體育帶來許多榮譽,大家也看得到法國籃球的進步,現今球隊世界排名遠超帕克領軍時代。
巴黎奧運會,他們與美國夢之隊鏖戰到最後,要不是庫男神發揮神勇……
但……
近年來,法國社會因移民問題引發的衝突頻繁,反映出人口問題帶來的深層社會矛盾。
移民群體多集中在經濟落後、治安較差的郊區,長期面臨就業歧視、教育資源匱乏和居住條件惡劣……
政府在移民管理上陷入兩難:一方面加強遣返力度;另一方面融合政策推進緩慢,多元文化共存機制尚未完善。
法國近年經濟增長乏力,就業崗位有限,本土居民與移民都面臨就業壓力。
就業歧視、教育資源不均等核心問題長期存在,部分黑人移民甚至直接高喊「白人滾出巴黎」……
所以,應該理性看待其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