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廣州龍獅向上挑戰系列,第二集。
今天面對的是洛杉磯快船,一支NBA新賽季備受期待的球隊。
比賽結果毫無懸念,快船以142-95大勝龍獅47分。
主要球員的技術數據如下:
奧拉迪波24分5助攻2抄截、陳國豪13分5籃板、劉顏誠12分1籃板、弗雷澤11分5籃板5助攻、霍勒迪10分6籃板2抄截、卡明斯基7分2籃板5助攻、管子煜6分1籃板。
萊昂納德18分2助攻、保羅15分6籃板4助攻2阻攻、祖巴茨15分5籃板2助攻、科林斯15分4籃板。
除了比爾外,今天快船派上了所有可用球員。
其中一大亮點是,這場比賽是保羅重返快船的首秀,老船長重新掌舵。
上半場兩隊其實打得勢均力敵,分差僅有5分。
但隨著第三節的一波猛攻,主隊迅速拉開差距。第三節比分為42-8,廣州隊僅有一個運動戰得分,是奧拉迪波的外線投籃……
這波高潮的領軍人物,正是40歲的老將。

兩隊的實力本就不在同一層級。
NBA就是NBA,人家賺那麼多錢是有其道理的。
因此比賽過程不再贅述,大致是快船下半場替補登場後更加用心,防守一上來,廣州隊確實難以招架。
進攻發起成了大問題。
打這種比賽,越是大牌反而越不害怕,從小卡到哈登,基本上都是出工不出力的狀態。
板凳球員一上場,搶飯碗、表現自己的勁頭就立刻展現出來……
別說國內球員怎麼樣,幾大外援都難以抵擋。

從之前的亞洲杯和歐錦賽的觀感,再加上昨天的楊瀚森以及今天廣州隊的表現,有一個強烈感受想與大家分享。
與高水平球員相比,我們本土球員有一個明顯的差距:慢。
所謂的「慢」,不僅是速度、速率的慢,不僅體現在跑跳上……
最重要的是,思維上的遲緩。
體現在比賽中,就是快速決策的能力不足。
籃球比賽是動態的,球員在場上每一秒都需感知變化,接收不同資訊,然後在腦中處理,最終從多個選擇中挑出一個執行。
感知能力越強,處理資訊越快,決策速度就會越快。
將思考效率轉化為賽場上的瞬時本能。
高水平球員,從保羅到庫里、哈登,從不會為了跑戰術而盲目跑戰術……

從足球到籃球,中國球員在高壓對抗下常有傳接球失誤,比如廣州隊今天的啟動走步就被吹了不少。
為什麼?
一大原因是自家聯賽節奏慢、對抗弱,導致國際賽事中思維與動作雙重滯後。
比賽中缺乏主動思考,球員在進攻端常表現出機械傳球、被動等待指令的現象,這種特點在標準化訓練中逐漸被消磨。
打到NBA季前賽這種水平,球員才會發現,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你思考,機會稍縱即逝。
我們球員還在思考時,快船球員已經突破你了……
不只是廣州隊這樣,你讓國家隊的球員來,其實也差不多。
昨天的楊瀚森,做決策不也慢嗎?

決策速度,怎麼練出來的?
之前也看過快船舊將賈馬爾-克勞福德的分享,他提到的核心思想是:以實戰為核心培養比賽中的瞬時決策能力。
訓練方式必須始終以實戰為核心,通過觀察不同防守者的傾向性,建立相應的進攻預案。
通俗來說,還是要多打比賽,在戰鬥中成長。
回到廣州龍獅身上,感受到快船的強度,回去打CBA的節奏,相信這群年輕球員會更加自如。
這也是出來打NBA季前賽的一大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