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龍獅在第三場NBA季前賽以60分之差敗給森林狼,結束了今年的季前賽征程。
奧拉迪波攻下14分,卡明斯基拿到10分8籃板,弗雷澤有8分3助攻,陳國豪則貢獻6分2籃板。
狼隊方面,華子、康利、迪溫琴佐、麥丹、戈貝爾、蘭德爾和里德這些季後賽核心球員都未上場,但這並不妨礙“NBA對陣CBA”的局面。
由於大牌球星缺陣,這種比賽對廣州來說其實更加困難。
為什麼?森林狼替補球員的比賽慾望更為強烈,他們需要為新賽季的席位拼盡全力。替補為了飯碗,防守格外凶狠……
一旦防守投入,不僅是龍獅的國內球員,就連他們找來的幾位外援,包括昔日全明星奧拉迪波,也很難發揮出色。
看直播時,我不得不感嘆:他們在NBA找不到位置,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連續三場大敗,必然會有人質疑廣州龍獅這趟旅程的價值。
例如球迷評論說:“不是同一個層級的比賽,怎麼打?”
還有人直言:“真是丟人現眼。”
我們這裡的球迷和媒體,真的是很難伺候。
沒走出去時,會罵球員“活在溫室裡”;當廣州隊在CBA領先,走這條路時,也同樣會被人大加指責。
對於這趟旅程的意義,我覺得龍獅官方微博在輸給快船後說的這句話,是最好的總結:
“此役中特別是第三節,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差距與不足,這正是我們在雕琢未來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痕跡。”
這表達非常真實。
三場比賽平均輸46分?不去打,就永遠不會輸。

如果問這趟季前賽之旅,希望球員領悟到什麼,我想不僅是見識NBA的高水準,不只是感受對抗、認清差距。
同時還有一點很重要:希望球員回來後,更加珍惜並尊重這份職業籃球生涯。
從某種角度看,我們的中國球員真的很幸福。
反觀NBA的世界,卻是殘酷無比。
當你質疑龍獅為何以60分慘敗給森林狼替補時,有沒有想過:
能在季前賽亮相的NBA球隊替補,哪一個不是自己世界裡的邁克爾·喬丹?
羅布·迪林厄姆,來自肯塔基,選秀第8順位;
特倫斯·香農,伊利諾伊大學退役了他的球衣,大五賽季場均23分;
納肖恩·海蘭德,同樣是首輪秀,曾效力快船和掘金,球風極具觀賞性,如今已無法獲得全額保障合同。
廣州龍獅輸給這些“神仙”,很正常不是嗎……

看廣州隊比賽空檔時,刷到這樣一則新聞:
籃網官方宣布裁掉兩名球員:後衛達里克·懷特黑德(Dariq Whitehead)和前鋒德魯·蒂米(Drew Timme)。
如果你熟悉NCAA,對這兩人一定不陌生。
懷特黑德高中時期曾一度排名全美第二,杜克大學畢業後被籃網以首輪第22順位選中……因傷病等因素,未能展現天賦。
德魯·蒂米,其技術風格被評為“古典中鋒”,腳步細膩,擅長低位進攻。
這位大哥在美國大學籃壇可謂呼風喚雨,是岡薩加大學隊史得分王,2023年選秀落選後,以Exhibit10合約加盟雄鹿,歷經磨練。
上賽季他才在籃網獲得機會,出戰12場,場均12分7.2籃板。
他是NBA歷史上第五位首秀即取得兩雙的球員……
如今,卻被裁掉了。
如果你了解他們的背景,再對比曾凡博,後者是不是相當幸運?
至少小曾回到北京,還有大合同的保障。

美國球員的退路極少,要麼留在NBA,要麼漂洋過海,奔波於世界各地不同水平的聯賽。
有多少美國職業球員為了每月3000美元薪水,離鄉背井?
從森林狼替補對比賽的渴望,到籃網的裁員消息,你會看清NBA世界的許多真相:
球員周圍都是天賦異稟的猛獸,為了生存,你必須竭盡全力搶奪一塊肉。
森林狼、籃網的底層球員,有資格抱怨上場時間少嗎?有資格罵教練不給機會嗎?能打就上,不能打的還有很多人在等待機會。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不考慮比賽是在中國澳門舉行,小曾的10分鐘上場時間,確實已經不少了。
高水平的球員,高水平的聯賽,必然離不開兩個字:
競爭。
相信這趟旅程,廣州的國內球員會有深刻的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