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26日,前兩場常規賽中,亞歷山大共獲得40次罰球機會。他的「罰球體質」引發美媒熱議,雷霆核心是否已成為聯盟中「不能碰」的球星?

在NBA賽場上,亞歷山大的進攻威脅不僅來自他的突破與跳投,更源於他製造罰球的「特殊體質」。新賽季前兩場比賽,美媒用惡搞圖將他推向輿論焦點,從「乞丐版」落魄形象到全身包裹氣泡膜的誇張防護,皆在調侃這位雷霆核心「根本不能碰」。結合他的罰球數據,這場關於「造犯規藝術」的討論,正在聯盟內引發熱烈反響。

從第一張「乞丐版」惡搞圖中,亞歷山大癱坐在球場上,手持破碗「乞討」罰球,到第二張全身纏滿氣泡膜,彷彿一碰即碎的誇張造型,美媒的嘲弄直指其「造犯規能力」的爭議焦點。甚至有惡搞媒體虛構了亞歷山大本人的推特回應:「誰發這些圖給我……等著被封鎖吧。」實際上,過去一年亞歷山大並未更新過推特。
球迷和媒體為何對他的「罰球體質」如此執著?根本原因在於他將「造犯規」練成了進攻武器庫中的核心技能之一。在節奏快速的NBA賽場,他總能透過節奏變化與身體控制,使防守球員的輕微接觸都轉化為裁判的哨聲,這種「一碰就倒」的既視感,成了美媒創作的絕佳素材。
揭幕戰對陣火箭,亞歷山大獲得14次罰球機會,而第二場對步行者,亞歷山大更是拿下26次罰球(命中23分),罰球出手數和命中數均創生涯新高。他靠罰球得到的23分,也佔其生涯最高55分的41.8%。

這是「造犯規藝術」還是「聯盟規則漏洞」?
亞歷山大的罰球爭議,本質上是「籃球競技性」與「規則利用度」之間的博弈。支持者認為,他只是將NBA規則研究到極致:透過精準的身體控制和節奏變化,讓防守球員的動作陷入「犯規與否的灰色地帶」,這是智慧型球員的生存之道。正如當年的哈登,「造犯規」曾是他的標籤,最終也憑此成為MVP級球星。
反對者則認為,過度依賴罰球會降低比賽的觀賞性。當球迷想看精彩對抗、暴扣或高難度跳投時,頻繁的罰球哨聲會打斷比賽節奏。美媒的惡搞圖,也隱含部分球迷的心聲:籃球需要對抗,而非「一碰就倒」的表演式進攻。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分享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