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去年寫過的一段話。
NBA需要怎樣的內線,或者說什麼樣的內線才能在聯盟中生存?
我認為,有幾大類型,以球員為例:
第一,約老師和小薩這類的全能型選手。
具備體格、籃球智商與全面技術,是球隊建設的核心。
第二,高炮台型,如大洛佩茲。
擁有高度,且能拉出來投三分球。
為了迎合聯盟潮流,他必須改變,才能繼續生存。
第三,吃餅型。
能跳躍、能跑動,內線球員中跑動速度突出,負責籃板和終結得分。
代表人物有克拉克斯頓、卡佩拉、加福德等。
第四,得分型。
例如,我湖的伍德。
第五,傳統內線。
身體強壯厚實,如祖巴茨、瓦蘭。
......
但無論是哪種類型,你都需要擁有1-2項賴以生存的技能。
目前,楊瀚森有哪一項是突出的、所謂的頂尖硬實力?
他的一些能力,在國內相當突出,但以NBA球員標準來看,尚未達到。
最基本的是,在NBA的節奏中,他的奔跑速度仍未達標。

此刻釋出這段話,不是為了證明帝哥多懂球,我只是個普通球迷。
不過,這些都是多年觀看NBA後的總結。
楊瀚森第16順位被選中,超出我預期,也讓中國球迷感到振奮。
但說實話,我對他的心理預期相對較低。
所以,現在也談不上失望。
看過那麼多比賽,我大致了解2025年的NBA對抗強度、轉換速度,以及對球員體能的要求。
這和20多年前王治郅、姚明打的NBA節奏不同,對大中鋒的要求也一直在變化。
作為中國球迷,我能理解大家希望小楊打好的樸素情感,但實話說,現階段他的能力還不夠。
你看看最近一週,中國社交媒體上有多少球迷罵開拓者不給機會?從比盧普斯罵到斯普利特?
嫌4-5分鐘出場時間太少?嫌沒有球權?
作為自媒體,宣洩這種情緒,肯定能吸引流量。
但這並非追求事實真相。
連我們的解說員,都做不到完全實話實說。

那麼,誰敢說實話?
王治郅。
今年五月,他評論楊瀚森NBA前景時直言:
「作為教練,光是表揚沒有意義,我首先看到的是問題。」
「現代籃球對中鋒的速度要求極高,他的移動能力還需提升。光有技術不夠,必須適應快節奏攻防。如果速度跟不上,在高強度對抗中會非常被動。」
「你19歲不能參與快攻,難道指望29歲能參與?」
時間會給答案,大郅當時說的,都一一應驗了。

我們不是冷嘲熱諷,而是想問那些罵開拓者罵教練的:
「今天給機會了吧,然後呢?」
斯普利特作為新教練,必須靠贏球建立信任,已經讓你這菜鳥新秀上半場出戰7分22秒,已經很給面子了吧?
進攻端造艾頓犯規、兩次成功的戈塔特掩護隊友,是亮點。
沒命中空位三分,雖然可惜,但可以理解。
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防守端被打成篩子……
艾頓和小里擋拆打楊瀚森,一投一中,越打越有自信,成了瞄準鏡。
前幾天被庫里錯位打,大家覺得正常,但如果楊瀚森防守能力是這樣,那他面對NBA外線球員,很多都能打成「庫里」。
一度讓我想起學生時代,老師連番提問時的忐忑不安……
現在小楊還有一點很差:防守時位置選擇。
不論是不是教練安排,他得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再去幫助隊友,這是最基本的邏輯。
怎麼能讓艾頓有這麼輕鬆的機會?這是位置選擇和移動速度的問題。
通俗點說,不能把NBA的大中鋒當成CBA那種沒內線防守的。
咱們自家聯盟的最佳防守球員,到了NBA,竟然是這種防守表現……你說沒有落差感,那是假的。

我們只是球迷視角,並不清楚開拓者的計劃。
姚明當年打到第8場才爆發,給楊瀚森時間和耐心是必須的。
但最後想說幾點:
1、羅威已接近復出,去發展聯盟找狀態了。
同位置的楊瀚森,要有緊迫感。
《飛馳人生2》中,張弛的經典台詞:「我努力過無數次了,機會只會出現在其中一兩次。」
2、中國球迷需要明白一點。
重點培養球員不僅體現在給予足夠上場時間,更在於系統性訓練投入、比賽外資源傾斜以及長期發展規劃。
如果今天給楊瀚森20分鐘,他的信心很可能會崩潰。
不知道現在學校是否還按成績分班,但用我們讀書時的邏輯:你非得讓一個學渣加入火箭班、重點班,他會很痛苦,跟不上。
揠苗助長,容易壞事。
3、去發展聯盟打打?
發展聯盟比賽下個月應該就開始了,如果楊瀚森被下放,大家別覺得意外,也沒必要罵街。
在NBA,榜眼、探花都被下放過,並不丟人。
跟著那群大獨B跑一跑,對楊瀚森來說,或許是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