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5日,楊瀚森成長初期的波動讓開拓者球迷略感憂慮。隊記Dave Deckard回應了一位開拓者球迷的提問,細緻分析了瀚森當前的狀況。


這位球迷寫道:「能否告訴我開拓者隊或其他球隊看重楊瀚森的哪點?我實在看不出他的價值。他還沒準備好打NBA。看看今年其他新秀,很多已經能為球隊貢獻了,但瀚森呢?我不想用‘水貨’這詞,但已經忍不住搖頭了。」
Deckard的詳細解析如下:
首先,我們肯定你觀點裡的合理部分——
楊瀚森的上場時間確實很少:8場比賽場均僅8.5分鐘;
表現也不盡理想:投籃命中率只有32.3%,每回合籃板數據平平,傳球本是他的強項之一,但職業生涯初期,他的助攻失誤比幾乎持平(沒有亮點);
與開拓者當初選秀順位相近的其他新秀(尤其是11號秀考沃德和13號秀奎因),目前的貢獻已超越瀚森。
不過說實話,如果僅憑68分鐘的總上場時間就斷言楊瀚森的未來,那你的球員評估能力恐怕比我還強。

目前來看,瀚森仍具備開拓者當初選中他的核心特質:相較於他的身高體型,移動能力尚可;剛才提到的傳球能力;以及還算不錯的基本腳步和面框投籃技巧。他現在還未完全展現出來——坦白說,他甚至還沒把那些基礎投籃投進——但你能看見他從“潛力”向“實力”成長的軌跡是存在的。
要有所提升,瀚森需縮短閱讀比賽和反應的時間,學會利用身體創造對抗優勢,磨練出一套穩定的終結手段,提升遠距離投籃能力,並在NBA賽場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自信。
對許多新秀來說,完成這段成長之路需要時間。控球後衛通常被視為最難培養的位置,中鋒緊隨其後。控球後衛至少能透過控球、得分掩蓋成長中的不足,但像瀚森這樣的球員卻沒有這種“緩衝”。他身高2米16,場上的每次失誤都被放大,清晰得如電影特寫。他在場上只有兩種狀態:要麼隱形,要麼暴露所有缺陷。這使他比克里斯-穆雷這類新秀更容易遭受批評——穆雷新秀賽季初期同樣掙扎,但除了偶爾三分球外,失誤不那麼顯眼,而瀚森的問題卻無所遁形。

其實球迷的提問可以用我常說的一句話來總結:給球員一些時間。球迷們總是特別急躁,這是人之常情。並非每個球員都能綻放光芒,但大多數值得擁有機會,而瀚森還沒真正得到屬於他的機會。
不過,你的問題引出了更有趣且值得深究的核心話題。
開拓者在2025年選秀中(本質上)用乐透簽選中了瀚森,而在2024年乐透簽中他們已選擇了中鋒克林根。如今瀚森仍處於培養階段,克林根雖已成為合格首發中鋒,但尚未取得突破——他在擅長領域表現優異,但第二個賽季,一些弱點逐漸顯露。
順著你的問題思考:若瀚森最終未達預期,克林根僅是中規中矩、終究平庸(那種放進陣容沒問題,但成不了球隊基石的球員),這會反映開拓者整體規劃存在什麼問題?
阿夫迪亞是開拓者過去四年最重磅的引援,他身價不菲且表現出色,且是透過交易獲得;卡馬拉或許是近年開拓者第二重要的“收穫”,同樣來自交易。
儘管這兩筆交易頗為成功,但陣容提升最便捷、最經濟且最具顛覆性的方式,終究是選秀。可以說,一支重建球隊即使交易失利,仍有挽回餘地;但若選秀失敗,對球隊發展的拖累將更為嚴重。

開拓者最近兩次選秀選擇堪稱“逆潮流”——在中鋒位置逐漸變得可替代、甚至有時可有可無的時代,他們連續選擇了中鋒。任何位置的頂級球員都極具價值(約基奇和文班亞馬是最佳例證),但克林根和瀚森顯然不屬於這個層級。如今,非頂級中鋒的簽約成本不高,根本無需用高順位選秀權去爭奪。
若開拓者連續用乐透簽選中了本可用更低成本簽下的球員,即便這些球員天賦稍優,也難以彌補錯過那些本可憑實力綻放的球員所帶來的機會成本。
話雖如此,我們也必須注意:目前對考沃德的了解並不比瀚森多;2024年選秀中,與克林根順位相近或更低的球員,也無人能在聯盟掀起波瀾。因此,開拓者當時選擇克林根和瀚森,很可能是當時能做出的最佳決定。
但話說回來,克林根和瀚森現在的交易價值如何?他們能換來什麼?其他球隊會對他們感興趣嗎?更別提讓開拓者藉此參與頂級球星交易談判。看到高順位新秀價值如此快速貶值,確實令人憂心(再次強調:這不一定是球員本身能力不足,而是受位置特性與成長節奏影響)。

楊瀚森目前還不是問題,甚至連“問題”的邊都沾不上。但球隊長期選秀成績單,才是真正的隱憂。關於瀚森的問題,正確答案是“等等看……”,但球迷合理的反駁是“還要等多久?到底還要等多久?”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到底在等什麼?一支真正成功的球隊,根本不會問這些問題。
或許我們真正該擔心的,不是楊瀚森會怎樣、何時成長,而是為何他的成長承載了如此多期望。若開拓者正衝擊NBA總決賽,瀚森或許會被視為一場豪賭,他的進步會成為大家好奇與喜悅的焦點。但如今人們開始為他焦慮,正反映了開拓者當前的困境——或者更準確說,反映了他們距離目標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