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籃亞洲杯3-4名決賽,中國女籃101-66大勝韓國女籃,獲得本屆女籃亞洲杯季軍。頒獎台上,不少球員都流下了眼淚。
眼淚,對於年輕球員來說,或許是無緣冠軍的遺憾與不甘。
眼淚,對於老將而言,或許是國家隊最後一舞的不捨。
但無論如何,隊伍的征途終究還是要繼續的。接下來還有世界杯,以及2028年的奧運會周期。
希望在大賽上,我們收穫的是喜極而泣。
今天,講點什麼呢?
雖然我是一個小博主,我的籃球知識也非常匱乏、有限,但我仍然認為,中國籃球的傳播者應該傳遞更為客觀的聲音,這個國家的籃球才能有所提升。
就拿中國女籃這次的失利來說:大家該如何正確看待宮魯鳴指導?
帝哥從兩個方面來談。
“宮魯鳴沒問題!”這句話看似很“有利於團結”,但我不可能從我口中說出來。
因為他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
準確來說,是一名老教練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他都會有。
老教練的弊端:固執與經驗主義。
堅持戰術哲學是教練立足之本,但拒絕優化則成為致命短板。
之前寫錫伯杜的時候我就提到過,要改變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他的老一套曾經獲得過成功的時候。
如果你受不了他的用人,那就讓他下課。(果不其然,尼克斯做出了改變)
你會發現,無論是NBA還是CBA,教練團隊在這幾年都迅速年輕化了。
為什麼?“遊戲版本”一直在改變,年輕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啊。
如何在“固執”與“變通”之間找到平衡點,一定是老教練延續職業生涯的關鍵。
正向的例子,1959年出生的里克-卡萊爾。
基德所說的,卡萊爾最核心的優勢是:“能以不同方式打球,陣容變化時應變能力極佳。”
他是一位老教練,但較早意識到三分球與攻防節奏的重要性,因此順應“快節奏攻防轉換”的潮流,打造步行者打出NBA歷史級的進攻效率...
這就是對於時代的擁抱。
“適應潮流”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戰術體系的靈活性、對籃球發展趨勢的敏銳把握,以及針對不同陣容的調整策略上。
強如波波維奇,指教不也得擁抱時代嗎?一開始他是多麼討厭三分球的...
就這一點,1957年出生的宮指導,執教就一定有問題。
我直接、通俗地講:
如果面對日本這場,是世界杯、奧運會的生死戰,在現場的我可能會更大膽、偏激一點,在田中心起勢的時候,去把電源拔了...
言外之意是:人家第一節都單點爆破了,宮指導怎麼還能無動於衷,坐在那裡連暫停都不叫?這是等著深圳台風天停電嗎...
即便是喊了暫停你什麼都不說,這也是一種教練行為,俗稱“斷勢”。
然後,你再去看看田中心進的那些球,是不是我們的防守布置給的?
都守沉退?防掩護都給下線?
人家能不投成克拉克森嗎...往事歷歷在目。
國內傳統教練就很喜歡固執地認為投籃不能殺死比賽,幾乎所有傳統的都是這樣,尤其是沒經歷過小球時代的。
所以才會有老教練說出“我們隊伍不需要庫里”這樣的笑話。
但對於宮指導,我仍然希望能給他更多時間,別動不動就喊下課。
他這一次執教的感覺,就像我當年經歷了一個沒打球的暑假,然後9月1重新回到學校打球的樣子:生疏不已。
他2017年從男籃主教練的崗位上卸任,已經離開一線多年了。
執教的感覺還是得找,反應過來也很正常。
8年了,世界籃球早就發生巨大變化了。
現代籃球和90年代的籃球理念在與日本的這場比賽中碰撞得尤為明顯,對於宮指導來說,他需要適應新的變化。
給他時間吧。
另外一個角度:既然老教練的局限性明顯,為什麼中國女籃還要請他出山?
宮指導有他的優點。
簡單來說,是資歷帶來的穩定性與凝聚力。
今年2月份,籃協的官方公告的第一句話是這麼寫的:
為做好2025-2028年洛杉磯奧運周期的備戰工作,全面加強隊伍管理,持續提升訓練...
這不是一句空話。
背後的意思是,隊伍管理出了一些問題。
巴黎奧運會給我的觀感是:這支球隊,看上去沒以前團結了。
拿了世界杯亞軍之後,隊員的心態一定會發生改變。再加上女籃的情況是,好球員基本集中在國內的2-3家俱樂部,懂的都懂...
這也是鄭薇離任的一大因素...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遇事不決,宮魯鳴。
宮指導曾在1999年年底至2005年2月擔任過中國女籃主帥,並培養出女籃的“白金一代”,對女籃工作經驗豐富。
這一次,再出來救火。
在隊伍更新換代的過程中,他所扮演的,一定是“惡人”角色。這是年輕教練或者外教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看到缺點的同時,也要承認別人的長處。
但是呢,我們更要明白的是,女籃的世界格局已經不一樣了。
競爭環境不一樣了、打法也不一樣了...
苦練必然是重要的,老一輩傳承下來的“三從一大”也是必須的。
但是,訓練和比賽的關係,我們該怎麼解決?
董路的足球小將,我一直有關注。
他講的一個理論,我也十分認同:比賽還是太重要了,我們的訓練和我們面對的比賽之間,有巨大距離。
強度、所面臨的場景、轉換的速度、球員的心理,都是不一樣的。
這就像打仗似的,我們現在還在練“拼刺刀”,但打起來以後,你會發現根本就沒有拼刺刀這回事。
楊瀚森、李月汝如果一直在國內,他(她)們的三分球就一定練不出來。
訓練與比賽脫節,是中國足球、籃球的一個很大問題。
這種感覺就像,你的英文作文寫得很好,背單詞也很厲害,高考也140多分,但見到外國人,你連打招呼都是問題...
你隔壁家孩子呢,從小在英語環境裡成長的,考試不一定有你厲害,但人家和老外的對話,流利自如。
對於中國女籃來說,更是如此,國內本來就沒有什麼競爭,沒有田中心這種對手陪練...更沒有比賽環境。
那最後回到主教練的角色上:如何完善新老協作體系,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用一句不怎麼籃球的話講:要實現經驗傳承與創新驅動的平衡。
對了,這篇推送,好像是給初高中的朋友們提供作文素材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