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soccer新聞> 足球中國 | 紅河縣一中:在山頂帶球,從雲端突破 >

足球中國 | 紅河縣一中:在山頂帶球,從雲端突破


記者左瑞紅河報導 紅河是個有著多重含義的名詞,它既是一條河流,也是雲南境內一州一縣兩級行政區共同的名稱。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是位於哀牢山脈、紅河沿岸的一座小城。 因足球名聲在外的紅河縣一中,就是一所山坡上的學校。



名為「紅河」的高鐵站不在紅河縣,而是遠在州府蒙自市; 距離紅河縣最近的高鐵站,在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也要一小時車程。


為了多打比賽,訓練最勤的紅河縣一中主動申請,要求參加一項面對全省高鐵沿線城市開展的校園足球新賽事。 他們的參賽熱情和競技水準得到了雲南省教育廳的特批,遂成為這項賽事唯一的非高鐵沿線參賽隊,以及足球專案高中組總決賽的東道主。



4月26日,2024-2025年度“勤鍛煉”七彩雲南校園三大球超級聯賽足球專案高中組總決賽在學校開幕,共有8支男隊、4支女隊入圍。 據賽事承辦方昆明城市學院體育學院院長、組委會委員兼比賽監督薛斌介紹,這項歷時八個月的跨年度比賽由省教育廳主辦,今年的第二屆更趨完善,首次增設了高中組女足、大學組男足專案。


身為雲南省青少年校園足球四級聯賽總決賽高中女子組冠軍,擠進高鐵沿線,又在家門口作戰,紅河縣一中對這項錦標誌在必得。 4月28日的女子組最後一輪,她們與昆明市第十四中學90分鐘內戰成0比0,點球決勝卻功虧一簣。 “感覺就像冠軍獎盃放在自己的家裡,卻被別人搶走了一樣。” 總教練鄭雪峰嘆了口氣。


▲半路出家的總教練鄭雪峰


儘管如此,他沒有責怪隊員,畢竟互射點球的結果無法控制,但想到比賽中諸如門前機會、節奏控制之類的細節問題,忍不住一陣惋惜:“你們不是沒有經歷過,我不是沒有提醒過,為什麼不吸取教訓? 就這一點讓我傷心。 “聽了這番話,女孩們低下了頭。


點球大戰的贏家昆十四中是昆明市足協梯隊之一,曾奪得2022年省運會青少年組足球11人制女子乙組冠軍。 那時候,鄭雪峰的這支隊伍當中有不少隊員還沒有接觸足球。 “球隊省運奪金后一直在學校訓練、學習。 目前來說,我們和紅河縣一中女足算是旗鼓相當吧。 “昆十四中領隊馮志剛笑著說。


由於在紅河州找不到對手,紅河縣一中女足一直在尋找高水平競賽的機會,這次擠進高鐵沿線賽事,一路打完預賽進決賽,只是她們渴望提高自己的嘗試之一。 此前,她們曾奔赴邊境縣,與越南同齡人過招; 也曾在校園內,與更年少的男足切磋...... 但這些不成體系的非正式對抗,終究收效甚微。


值得一提的是,紅河縣一中從2016年發軔校園足球,就保持著男女足同步發力的態勢。 只是校園男足的競爭激烈遠勝女足,男隊的成績不如女足那麼搶眼。 本屆校園三大球超級聯賽,男足在預賽24支隊伍中名列第九,只差一步闖進總決賽。




55歲的鄭雪峰是田徑專項出身,2016年校園足球在學校啟動時,全校沒有一名能教足球的教師,但看到時任校長廖燦兵決心已定,他挺身而出,挑起校隊首任主教練的重擔,一干就是九年。


廖燦兵從2007年起出任校長,2019年卸任時應上層業務和繼任領導要求,轉任校足辦主任一職,直到去年11月退休。 八年間,他以兩種不同的身份宣導和推動了校園足球“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優”的三個發展階段。 本屆總決賽期間,他每天都坐在看臺上。 雖然身份已成觀眾,但「足球校長」的內心,怎麼可能放下對足球的牽掛?


▲老校長廖燦兵回校觀看比賽


2016年響應國家號召和上級精神,決心在這塊足球荒嶺上深耕細作之前,廖校長對困難心知肚明——他本人在家鄉上學時完全沒有機會踢球,直到考上雲南師大才得償所願,等他40歲當上校長,沒球踢的原因依然存在——沒有場地。


無場地、無器材、無師資——他的足球創業從一支“三無球隊”開始。 沒有球場,就在水泥地上踢; 沒有足球,到新華書店找捐贈; 沒有師資,鄭雪峰頂上再說。 就在如今的足球場、當年的水泥地上,他們拿出空前的熱情,發誓要大幹一場。



2016年3月組隊,7月參加紅河州校園足球三級聯賽(4市9縣組隊參賽),在教練隊員全部零基礎、訓練時間僅4個月的情況下,首次亮相的成績卻讓人驚喜:女隊第五,男隊亞軍。


現在還能找到當年一無所有、熱情高漲的見證:一座音體美教學樓的一樓大廳被命名為“雲端足球大廳”,想來與學校可以平視雲彩、命名者立意高遠有關。 大廳一角存放著一個破損的足球,注解是「紅河縣一中女子足球隊第一顆足球」。。



大廳外不遠處,樹叢下擺著一個帶有鏽跡的球門,橫樑上掛著木牌,上書“女足射門訓練舊址2016.6-2019.10”。 當年的水泥地還沒有絲網圍欄,一旦射門打偏,數量有限的足球很可能滾下山坡就此消失。 所以,這裡雖是硬地,但助跑距離足夠,門前鋪上幾塊人工草,守門員也不那麼容易受傷。 更重要的是,有樹木和樓宇遮擋,飛出的足球還能找回來。


遺物和舊址是校園足球文化的一部分,記錄著2016-2018年“從無到有”的艱辛。 期間師生們曾開創過一塊沙土場,但隨著學校硬體日益完善,原址已蕩然無存。


人工草足球場於2018年建成,是全縣第一塊11人制標準足球場,也是目前縣裡僅有兩塊標準場之一。 這塊球場經過7年的高頻率使用,草皮已嚴重破損。 本屆總決賽前,在縣政府的資助下,第一次換了草皮。


▲女足射門訓練舊址



紅河縣一中的足球能有今天的成績和氛圍,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 廖燦兵說,舉步維艱的女足此後開啟了七奪州冠軍、六獲省亞軍的輝煌,去年首次登頂雲南省校園足球總冠軍——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球隊訓練比別人更加刻苦”。


從訓練時間表上,不難感覺到“三從一大”的氣息——這裡沒有教練提起“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但所作所為,明顯有老一輩中國民間體育人的傳統訓練思維。 他們每周練六天,每天兩練,只多不少。


由於訓練隊伍日益龐大,一天到晚都有球隊在球場上輪流操練。 週一到週五聞雞起舞,50分鐘體能訓練6點半開始,10點到12點、16點到18點、21點30分到23點30分,是不同隊伍的技戰術訓練; 週六從早到晚,是部分球隊的教學比賽; 周日上下午,又是校隊訓練...... 鄭雪峰強調:「就每個隊員來說,只是一週六練,一天兩練。 ”


▲鄭雪峰、張雄中場布置戰術


放眼雲南16個州市的校園足球,日常訓練達到這種強度的非常罕見。 省運冠軍便處於被更勤苦的對手緊逼之中,才形成兩隊互有勝負的局面。 昆十四中領隊馮志剛承認,紅河縣一中「確實比我們投入的訓練時間多。 “另有紅河縣一中隊員告訴記者,除了寒暑假一定有比賽和備戰訓練,校隊幾乎沒有小長假,即使國慶長假沒有比賽任務,他們也只有兩三天假期,目的是”鞏固提高以前的訓練成果“。


這種超乎尋常的堅忍刻苦,讓他們獲得了業內人士都難以想像的榮耀。 多年來,雲南足球言必稱麗江,紅河足球的代名詞則是開遠。 現在,紅河縣一中足球隊正在刷新業內原有的認識。 在廖燦兵、姜雪峰這對老搭檔心中,「吃苦耐勞」是他們最大的資本,甚至是現有條件下唯一的競爭力,「否則你一個小縣城,拿什麼和昆明、麗江、曲靖、楚雄競爭? ”


廖燦兵說,不僅球員刻苦努力,「我們的老師、我們的教練們,也比同行更苦更累。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教練們多年付出居然”沒有一分錢額外收入“。 據介紹,學校的足球教練雖然不夠專業,卻是專職教練。 沒有體育課的工作任務,也就沒有課時費收入。 三年前學校引入新的教學模式,獲得了專項資金,教練們才從中有了課時補貼。


鄭雪峰經常這樣自嘲:「人家搞足球可以掙錢,我們總貼錢。 “當地天氣炎熱,盛夏氣溫高達40°C,看到孩子們訓練辛苦,他沒少給隊員買冰棍; 球隊沒有條件單獨配餐,天天和同學一起吃食堂,偶爾到校外搞個團建、換換口味、加點營養,也是教練自掏腰包。




面對採訪,第七任女足隊長李芬艷、副隊長李思思都說,入隊近四年,她們沒有缺席過一次訓練,也沒有隊員叫過一次苦。 “其他同學天天學習也很苦,我們挺幸運的,可以一邊學習一邊訓練,日子過得不那麼枯燥,而且相對來說,隊里的大部分人好像還是更喜歡訓練。”


如果不是鄭雪峰到各個鄉鎮四處選材,兩個哈尼族女孩也許永遠不會成為足球運動員。 李芬艷來自寶華鄉,李思思則在甲寅鎮中學讀書,她們能夠入選只有兩個原因:非同一般的吃苦耐勞,出類拔萃的身體素質。


“我們的隊員雖然認識足球的時間比較晚,但她們對足球的熱愛同樣真摯。” 廖燦兵認為,熱愛是隊員們普遍“不以苦為苦”的根本原因。


回想起四年前入選球隊的心情,李思思說主要是好奇:「我們幾個都沒碰過足球,也能踢足球,真的嗎? 既然被鄭老師選中了,我為什麼不去試一試? ”


▲前鋒李思思是“初中足球特訓班”首屆畢業生


鄭雪峰說,農村孩子想法比較單純,家長也沒那麼多顧慮和嬌慣。 這也是他多次到鄉村尋訪後備人才的原因。 縣城裡的孩子對足球訓練的興趣普遍不高,一是他們在高中階段去蒙自、建水等地求學者居多,二是生活環境相對優越,不願到足球場上暴曬吃苦。 就拿參加本屆校園三大球超級聯賽的女隊來說,全隊只有一名球員是城裡的孩子,其餘全部來自農村。


據瞭解,紅河縣是全國最大的哈尼族聚居縣,總人口36萬人中,哈尼族人口超過29萬。 作為紅河州「南部6縣」之一,農村學子本就享受高中免費教育的政策,少數民族學生還免除學雜費、補助生活費。 而加入縣一中校隊,食宿、訓練、裝備、球鞋、外出比賽費用一律全免。 這對收入較低的家庭來說,也能增加讓孩子踢球的動力。


入隊以後,連續的基本功、體能訓練,很快就沖淡了隊員的好奇心。 李芬艷說,她們隨後被教練安排現場觀看學姐們比賽,很快就被足球迷住了。 “原來足球比賽是這樣的,居然那麼有趣,那麼好玩!” 她們以前根本不知道學校里有這麼迷人的團隊運動,而且看上去,踢足球的女孩子還挺酷的!


就這樣,對足球的好奇變成了熱愛,對自己能不能踢球的猜想,開始演化為目標和自信。 現在,守門員李芬艷和前鋒李思思都是高三學生,瀋陽體育學院足球專業是她們的共同目標。或許,正是因為這些農村孩子與足球相見恨晚,她們對足球的愛才更加強烈,對踢球的機會才更加珍惜; 所以,她們才會那麼的喜歡訓練,那麼的“不以苦為苦”。




結束“從無到有”的創業時期,2018-2021年是紅河縣一中校園足球“從有到全”的發展期。 競賽成績穩定上升的同時,隨著足球場地順利建成、教練隊伍得到充實、訓練器材更加豐富,球隊的後備人才和影響力也在不斷地擴大。


師資強則足球強,這是縣一中足球人的共識。 為了壯大教練隊伍,學校從全縣轄區內的各所鄉鎮學校里,以借調的方式零星地引進一個個具有足球專業背景的教師。 其中儂魁因為讀大學時有擔任門將的經驗,順理成章地成為守門員教練; 為了便於女隊管理,張贏華蓉也被借調過來出任女足專職教練......


除了在縣內搜羅教練人才,2021年,他們又從河南外聘C級教練韓衛東擔任技術總監。 到現在為止,學校共有9名專職教練員。 最新的特例是張雄,這位紅河縣一中2014屆校友,從母校的水泥地上踢進雲南大學體育學院足球專業,本科畢業后又遠赴勐海縣一中執教,是2022年省運會西雙版納州青少年男足甲組代表隊的主教練。 教練組當中,只有完成正式調動手續的女足主教練張雄以及總教練鄭雪峰是本校編製內老師。



在當地政府和教體局的支援下,這所高中2020年創辦了“初中足球特訓班”,從七年級到九年級,每個年級1個班,每個班有三十多名學生,男女生各佔一半。 自此,全校3600多名學生當中,有了初一至高三6個年齡段的男女足各1支隊伍,形成了12支球隊近300名隊員的完備梯隊。


9名教練每日操練12支隊伍,其中辛苦可想而知。 比如守門員教練儂魁,必須面對每天24名守門員輪流上陣的訓練任務。 “初中足球特訓班”的誕生,加大了教練組的工作量,但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改變了高中男女足大面積選拔零基礎隊員“起步晚、培養難、畢業難”的不利局面。


據校方統計,2016年到2023年,該校足球隊員共有360人考入湖南師大、雲南大學、雲南師大、雲南農大等高校,為紅河州內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足球人才,有的已經在屏邊、建水、金平、紅河各縣的校園或青訓機構擔任教練。 作為「初中足球特訓班」的首屆畢業生,李芬豔和李思思正以國家一級運動員身份,迎來12年學子生涯當中的第二次重大挑戰。




去年12月,從紅河縣一中考進雲南農大的高艷入選五人制女足國家隊,備戰2025亞洲杯; 今年1月,學妹李芬艷被陝西全運U18女足相中,球隊預賽小組第一晉級后,她作為替補門將,開始備戰全運會正賽。 前有國家集訓隊球員,後有全運會正賽隊員——紅河女足創紀錄的腳步還在雲端繼續。


雲南農大女足教練、本屆賽事組委會委員兼裁判長張健鵬說,高艷是教練員一看就打心眼裡喜歡的球員。 她考進農大,從校隊新人到現任隊長,始終保持著彝族姑娘勤奮樸實的本色。 “經過三個女乙賽季的洗禮,入選五人制室內足球國家集訓隊,是她應得的畢業禮物。” 張健鵬說,「高艷是紅河縣一中輸送到我校的優秀隊員,她是紅河縣的驕傲,也是我們雲南農大的驕傲。 ”


李芬豔在陝西女足雖然只是替補,但她很慶幸自己有機會體驗專業隊訓練,並且參加全運會正賽。 “剛到西安的每一個星期,我全身上下每一塊肌肉都又酸又疼。” 這個從不叫苦的女孩,一度為專業隊的訓練強度感到震驚,但一周過後,她跟上了全隊節奏。


“我有沒有能力成為女足職業球員? 現在還不知道。 “陝西女足全運會後何去何從? 她也不知道。 儘管縣城的校園足球隊員加盟外省專業隊近乎“越位”行為,新東家也沒給她任何升學、就業方面的承諾,但她願意搭上這段無怨的青春,就算不得不在陝西不上學隻踢球,學籍還保留在紅河縣一中。 她現在最大的心願是能被沈體錄取,“至於以後踢大學聯賽還是職業聯賽,走一步看一步吧,反正是離不開足球了。 ”


▲守門員李芬艷馳援母校


在李芬豔直奔西北追逐夢想的這件事上,鄭雪峰所做的,只是在村幹部的陪同下自駕前往寶華鄉俄垤村,給家長分析了利弊,請李家夫婦自行決定。 “但願李芬豔今年能順利進大學,畢竟她去陝西這四個月,幾乎放棄了學習。”


從高艷和李芬豔的身上,老校長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我們搞足球的初心,只是鍛煉身體、為校爭光。” 廖燦兵說,但足球特長生的升學路徑越來越單一、越來越困難,“有沒有這種可能,我們加強專業師資力量后,讓孩子們像高艷她們一樣,往專業隊、俱樂部、國字型大小走? “他還是忍不住對現任校足辦主任、總教練鄭雪峰提出建議:”從全到優“更進一步,只能是”從優到精“。


廖燦兵認為,每一個校園足球的基層教練,都應該想方設法讓隊員的升學通道更多樣、更寬廣。 而「從優到精」的定義,理應包含「培養精英球員」。 無論是現任校黨委書記塗永勝、校長蔣懷峰,還是分管足球的副校長王學新,都在一如既往地關心呵護球隊師生,也非常珍視校園足壇來之不易的榮譽。 但從廖校長任內算起,「缺經費、缺師資」的困擾就始終揮之難去。 “我們紅河縣不缺生源,不乏抱負,也不缺毅力和耐心。” 廖燦兵說。


從為學校爭光,到為家鄉爭氣,期待躋身更高平臺、爭奪更高榮譽的紅河縣一中,終極目標是“為國爭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所置身高山雲端的學校,未來的足球發展難以想像,可以確定的是——足球,讓更多人知道了紅河縣; 紅河縣一中校隊,則讓人忽然意識到江河與足球之間的一種共性——長流不息,鍥而不捨。


評論 (0)
暫無評論數據
Site map 網站地圖
Contact information聯絡方式
Business:ANTSCORE LTD
Address:UNIT 1804 SOUTH BANK TOWER, 55 UPPER GROUND,LONDON ENGLAND SE1 9E
Number:+85259695367
E-mali:[email protected]
APP
掃碼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