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成都混團世界盃的聚光燈下,一束鐳射筆光斑劃過球臺,正欲接發球的王楚欽突然豎起手指指著對方,神情嚴肅,嘴裏似乎還在咒罵著——這戲劇性的一幕,將中國乒協今日發佈的《文明觀賽倡議》推向了更深刻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乒乓球賽場的觀賽亂象愈演愈烈。 2024年巴黎奧運會女單決賽,陳夢奪冠后遭遇極端粉絲的噓聲,甚至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對她進行人身攻擊,稱她的勝利“靠運氣”。 2025年亞洲杯期間,王曼昱在奪冠后的採訪環節被孫穎莎的粉絲打斷,現場高喊“孫穎莎你最棒”,這種不尊重運動員的行為令人瞠目。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極端行為已從線下蔓延至線上。 陳夢在東京奧運會後因一句「我的時代到來了」遭遇網暴,巴黎奧運會奪冠後再次成為網路攻擊的靶子。 這些行為如同在乒乓球運動的絲綢上劃出裂痕,不僅折損了“國球”的優雅氣質,更讓運動員陷入“雙重賽場”的困境——既要應對球台對面的對手,又要分神抵禦來自看台的干擾。

中國乒協的八條倡議,實則構建起觀賽行為的“物理邊界”與“精神穹頂”。 這項倡議的深層價值,在於重新定義“觀眾”的角色內涵。 在乒乓球的黃金年代,觀眾是「沉默的鑒賞家」,通過屏息凝神的注視參與比賽; 而今,部分人卻異化為“情緒的爆破手”,用越界行為搶奪存在感。 要重建健康的觀賽文化,需喚醒公眾對「體育劇場」的敬畏:看臺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次鼓掌時機、每一條社交媒體發言,都是對體育精神的投票。